回归常识,院线在集中度提升中迈向“精细化” | 影院系列@暑期档
在过去的几个月,影院行业遭受了继2020年疫情重创之后的新一轮冲击。伴随暑期档的到来,全国影院市场开始进入修复期。
此前,本轮疫情影响较大的上海地区影院已于8日有序恢复开放。受本轮疫情影响,3月中旬起,全国影院营业率快速下降,曾在不足50%的营业率谷值前后停留近一个月的时间。
政策拐点先于市场拐点到来。中宣部电影局等部门日前就电影行业纾困政策、电影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做出说明,其中就涉及了影院放映企业。各地纾困政策陆续下发。
而随着疫情逐步得以有效控制,端午档以及暑期档的陆续到来,则让市场看到了观影意愿的渐渐复苏。
目前暑期档已经过半,先是6月24日,国产电影《人生大事》上映,推进影市“信心”的回归。近期上映的《独行月球》目前票房已破21亿,带动暑期档票房破70亿。
电影的陆续上映给电影市场的复苏带来了更多推动力,而横店影视拟并购星轶影院、博纳影视IPO获批等信息则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
在市场逐步回归的过程中,疫情反复等内外部因素让影院行业重新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更为彻底地告别过往的粗放经营模式。
当下整个影院行业的资产分化进一步加剧,大量中小影院面临退出。在此过程中,市场回归理性,意识到当前租金模式需要调整,而这本质上是影院与商业地产之间的关系正面临重塑。
在新建影院相对放缓的情况下,当前存量资产的修复与优化成为影院行业的阶段性重点,行业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短期的收缩背后可能迎来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整体而言,疫情带来的安全风险、居家及线上娱乐习惯的养成、线上流媒体渠道分流等因素,都对受众的观影行为产生影响。短期促进观影意愿的回升,而立足长期,影院需要更为回归常识去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才能在各种娱乐形态竞争的当下,找回其受众。
行业洗牌加剧,
影院扩张整体放缓
疫情第三年,刚从2020年的疫情冲击中有所喘息的影院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行业洗牌。
从拓普数据来看,2021年,全国新增影院1075家 同比增长8.2%;新增银幕数6667,同比增长8.8%。对比2019年,全国银幕数量为69789,增长率达16.2%。可以看到,疫情之下,行业终端银幕增速放缓,但整体呈正向。
同时,据不完全统计,2022 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影院数量为 12,068 家,银幕数为 74,162 块。而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影院14480家,银幕总数达82248块。
两相印证,2022年上半年以来,影院行业正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中更新迭代。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处在行业腰尾部的部分中小型院线企业开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离开,另一方面,行业资产的整体扩张速度在疫情之下有所放缓,但并没有停滞。
一位业内人士对东西文娱表示,对于当前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影院来说,复工之时也正是压力集中兑现的时候,资产抛售成为首要考虑。
在该业内人士看来,这类影院所面临的压力很显现,一是包括租金、工资、设备维护等在内的开支,二是收入萎缩。“老板们在资金压力下筋疲力尽,离开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即便是选择抛售,也并非是一件随时可以完成的事。
在上述业内人士的表述中,当前有可能收购中小型影院的大致有四类主体,影院管理公司,想在“买卖”过程中对自身的院线资产进行优化;抄底者跃跃欲试,但条件苛刻,极少出手;地方纾困政策下,国有资本兜底支撑;导演或对行业有一定了解的个人投资者,这部分群体抱着“捡便宜”的心态也在看。
但无论是哪一类,无一例外均保持着谨慎态度。
针对市场并购,恩微资本创始合伙人刘剑锋表示,当前并购方更为理性和保守。此前尚能接受持平微利的资产群,但今年就只看盈利的资产,同时评估价格大致下调20-30%。
相较之下,头部院线公司的日子相对好过。即便没有类似万达影院这般依靠自身商业地产模式所有的租金优势,依托目前的资产规模,头部院线公司获取资金的能力也显然更高。
从此前头部影视上市公司的2021年报来看,扩张及优化仍是发展重点。数据显示,万达电影2021全年新增自营影院61家,轻资产模式下意向签约影院约200家,同时2022计划新增40-50家自营影院及50-60家轻资产影院。
中影及上影的加盟影院2021年同比增长均破百,另外包括金逸、横店、幸福蓝海及文投控股在内的公司新增影院也在十几到四十几家之间。
直观可见,头部公司在竞争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正在持续推进自身扩张。在此前召开的投资者交流会上上,万达电影明确表示,公司未来1-2年的发展规划是继续提升院线板块市场份额。
同时,头部公司也在推动资产的进一步优化,从2021全年来看,万达关停9家影院,横店关停15家,其余各家也有轻微调整。
租金模式博弈,
商业地产与影院关系面临重塑
随着今年疫情的反复,行业整体进入了回归理性的阶段。对于大部分影院拉说,复工复产的首要工作,便是就租金方面与物业进行沟通和调整。
疫情之下,作为影院成本中的绝对大头,租金成为决定众多中小型影院生死的关键。
“其实疫情第一年,整个行业也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到今年已经第三年了,大家对现状都有很清醒的认知,就是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租金几乎决定生死。”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当下,固然有部分商业地产方考虑到疫情影响及影院的生存而下调或者减免部分租金,但由于租金而产生的纠纷依然频频发生。
追溯原因,在于大部分影院建立于行业高速发展期,租金模式往往是固定租金及票房分成,二者取其高。但这与商场和绝大多数商户之间的扣点模式并不一致。
从行业发展过程来看,热钱涌入与资本加注,让影院行业在过往的粗放经营中并未注意租金模式的可能问题。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影院开始就租金与商业地产进行沟通,想要与超市等业态类似,采取扣点模式,或较低的保底租金+分成。
刘剑锋表示,希望行业协会等一起行动,使得租金可以回到正常的扣点模式。“影院行业过于年轻,甚至没有经历过20年这样一个完整的租赁周期。本身生意就是要有波峰和低谷,扣点模式更符合商业逻辑。”
对比来看,影院和超市类似,基本上都是商场的大户,面积在几千平,但同为带人流的大业主,影院并没能采取与超市一样的扣点模式。在商场的认知里,超市是很成熟的业态,具有高人流量和低利润率的特点,功能定位也很清晰;但他们过往对于影院的印象就有所不同,前几年电影行业逐年攀升的票房,可能让很多商业地产方对影院的认知还停留在高峰期。
如果租金模式改为扣点模式,这更像是影院行业与商业地产之间进行“分账”。尽管从商业地产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票房不甚景气的情况下,这一模式直观上带来的是短期利润收缩,但从长期来看,影院作为商业地产的“标配”,影院行业的良性发展,才能与商业地产共同繁荣。
刘剑峰也表示,当前这样的改变是有难度的,甚至已经看到了一些因为租金谈判而进入诉讼的案例。这是一件一损俱损的事。
不过,也有头部公司对新的模式已经有所探索。横店影视在其2021年报中明确表示,当前已经和三家大型商业集团签订了紧密型战略合作协议,“签约的项目 70%为战略合作企业项目,95%项目商务条件为纯票房分账或阶梯式”。
整体而言,对于租金模式的拉锯,对于地产和影院来说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在租金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产业资本或者并购基因可能也不会特别快速地去推进一些大型并购。
“大家都认为存在投资机会,这是共识,但落地实操层面还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买方可能会倾向于卖方先把租金调回正常的扣点模式。毕竟院线的经营方跟物业打交道的时间更长。如果要在并购后由买方做,就意味着面临与物业之间大量的沟通与谈判,这就有些难落地。”刘剑锋表示。
回归常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尽管当下面临的挑战重重,从长期来看,影院市场将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
此前,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提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并于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
结合当前影院市场发展困境,可以看到想要实现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影院行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2021年9月,我国银幕数首度突破8万块,今年在疫情的波动下略有起伏。基于规划当中的“预计到2025年我国电影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中国电影市场尚有近两万块的银幕增量空间。
疫情让国内银幕数有一定的动态调整。据拓普数据预测,预计2022年国内银幕总数将达到8.7万块,约为北美的2.0倍;预计 2022年国内城镇百万人均银幕数92.9块,与北美的150.8块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市场仍存在一定开发空间。
在刘剑锋看来,当前国内银幕数量已经基本与观影需求相匹配,以后的增量可能主要来自于一些发展不均匀的区域,影院市场此后的发展重心应当是存量市场经营。不盈利的中小型影院正在丧失实业及资本价值,可以考虑及时关停。头部公司在优化自身经营的同时,正在促成整个市场集中度的提升。
但从实业角度,回归理性的影院市场买方并不一定就集中度的提升采取激进的态度。以排名前三之一的万达为例,自2020年首度开放特许加盟以来,万达2021年上半年市场占有率为15%,全年增至15.3%,到2022年Q1,增长至16%,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
与此同时,市场也不乏搅动的动作。横店影视日前发布公告,拟联合第三方,以不低于30亿元收购上海星轶影院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虽然该笔交易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集中度的提升已是必然的趋势。
在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影院行业势必走向差异化及特色化、区域化的竞争。当前头部影院公司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点,后续差异化路线会进一步强化。
例如,万达基于自身集团优势得以与商业地产深度捆绑,将借此持续奠定自身地位。即便在当前“轻重并举”策略下,万达对于加盟影院的筛选也会重点考虑地理位置。
不过,当前全国院线数量超50条,在内容同质的情况下,差异化终究受限。规划当中已经提出,“鼓励开展分线发行、多轮次发行、区域发行、分众发行等创新业务,促进人民院线、艺术院线等特色院线发展。”
在刘剑锋看来,同质化竞争只能带来低端价格战。疫情前提出的电影分线发行对整个行业都将是一件积极正面的事。
这意味着影院行业的后续发展还有待商业地产关系梳理、政策面改革等诸多因素的“靴子”落地。
在这些到来之前,当下的环境让影院公司们更加严格地进行项目评估。经过这轮疫情的痛苦蜕变,回归影院经营的常识,成为最为主流的发展之道。
作为内容驱动的产业,影院在今年上半年切实感受到了定档冷清带来的影响,随着影院营业率的明显回升,多位影院经理及业内人士呼吁市场需要更多新片入市唤起观影热情。
而针对非票业务和服务,行业也有了更清醒的认知。相较于疫情之前的被迫创新,今年已经很少有人在炒概念,所有的创新都要回归影院本身的功能上,即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上。这意味着提了多年的影院的精细化运营要落到实处。